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,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与他人交流、合作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的在言语上伤害到他人,抑或不会沟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。那么,人际沟通时应该注意什么?抑或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的沟通呢?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马歇尔·卢森堡博士曾写过一本书《非暴力沟通》,让非暴力沟通这一概念为人所知。
(一)沟通过程中的常见问题
01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
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,或者想法与自己的想法差异很大,我们常常会把对方看作不道德的,并持有敌对态度。例如,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“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”“他对人有成见”。这类评判本身就把自己放在了道德制高点,会极大的影响沟通过程。
02进行人际比较
丹·格林伯格曾说“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,就去与他人做比较。”工作沟通中,我们不难遇到人际比较。例如,“你看人家小王,上个月的业绩多好,你的怎么这么差?”这类比较是人际沟通中的大忌,因为不同的人面临的环境存在很大区别,用一个人的表现来评判另一个人本身就是不公平的,且容易引发人际对立。更关键的,对比还会引起反感情绪,导致对方听不进去后面的话,即便后面的话是对的且很有价值。
03回避责任
责任心是我们工作的基础,也影响着我们的人际沟通。例如,沟通中我们常常会使用“不得不”、“公司规定”、“领导说的”这样的表达方式来淡化个人责任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一旦我们意识不到自己是自己行为的主人,就会变得自私,并在人际沟通中表现出来。而这会给沟通过程带来极大的负性影响,因为沟通常常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未来能够规避问题,而非划分责任大小。
04强人所难,造成心灵的隔阂
许多人相信,作为父母、师长或经理,我们的职责就是改变他人并让他人循规蹈矩,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。这样的想法易让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,使用命令式言语,使得沟通充满威胁意味。比如,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常会说 “你要再不听话,我就不要你了”。这类沟通有时可能会达到沟通目的,但其会极大的损害我们与对方的关系,得不偿失。
(二)如何更好的进行沟通
上述沟通中出现的问题一般可以通过“非暴力沟通”来规避,进而使沟通取得更好的结果。那么,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?一般来说,进行非暴力沟通,就要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以下四点。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的沟通,能做到以下四点,往往伴随着更好的沟通结果。即便因为客观原因未达到预想沟通结果,也不会损害我们的人际关系。
01用讲事实代替评价
在沟通时,我们要多陈述事实,而非对事实进行评价,因为不同人对同一事实的评价往往是不一样的,并且评价只是自我态度的一种表达,常常与沟通目的没有直接关系。例如,我们可以说 “王磊在过去的5场球赛中没有进一个球”,而不要说“王磊是个差劲的先锋”。
02表达感受
表达内心的感受,不仅可以促进亲情,还可以改善工作中的人际关系。然而,更多时候我们喜欢表达想法而不是感受,这是沟通中的另一忌讳。例如,“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”是想法,而“作为吉他手,我感到很失落”是感受。表达感受有助于拉进双方情感距离,促进沟通的顺畅进行。
03表达需要
感受源自我们的需要。例如,被他人看不起,我们会感到愤怒,这一愤怒感受主要源于我们被他人尊重的需要没有被满足。沟通时,在表达完成感受后,我们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需要。如果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,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。相反,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,其他人就有更大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。
04发出请求
基于需要,我们可以进一步清楚地告诉对方,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。需要注意,请求应清晰、具体、可执行。例如,领导对员工说“我希望你每一封邮件都抄送我”,而不是说“我希望你在发邮件这件小事上能做好”。
总的来说,我们可以把非暴力沟通视作一种说话公式,即“当我听到/看到......我感到......因为我需要......你是否愿意......”。工作中,尝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、明确自己的需要,将使我们的沟通过程变得更为顺畅。
作者:心理学院